雙光子顯微鏡成像原理不同于單光子,雙光子成像需要同時用2個光子去激發熒光信號,使其躍遷到激發態,在從激發態回到穩態過程中就會釋放能量從而發光,雙光子膜片鉗技術的優勢在于成像分辨率很高,因為需要兩個光子在同一焦面激發熒光,所以成像時候不會產生很強的背景噪聲,故而其成像分辨率可以精確到一個spine,結合鈣信號,是可以直接記錄spine 的spike,此外,雙光子膜片鉗技術可以激發波長600~1020范圍的激光,長波長的激光可以穿透300-400微米的組織,故而在in vivo水平,是可以直接使用其去成像。
借助于雙光子顯微鏡,我們是可以直接在in vivo水平做膜片鉗記錄,目前主要用in vivo下的cell-attach和whole-cell兩種技術,更多的人是借助于雙光子靶向膜片鉗技術做鈣成像,畢竟鈣成像效率很高,但是鈣成像在使用過程中,具有延遲的劣勢,其次信噪比很差,很多比較弱的信號不能分辨,做in vivo水平做記錄,有許多說不清的原因,諸如動物自身呼吸引起的組織顫動,前期手術處理很復雜,很費時,在腦片水平,雙光子顯微鏡應用更加廣泛,可以直接定點激活一個細胞,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雙光子靶向膜片鉗技術在激活一個細胞的過程中,由于激光范圍小能量不足,很多時候很難得到激活信號,具體解決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通過棱鏡再次放大激光范圍,實現較大單位的同時激活細胞表面更大范圍,從而激活細胞,此外另一種思路就是短時間內在細胞表面快速移動激光位點,實現累積激發,從而讓一個細胞被激活,如果日后膜片鉗技術成熟,將不再需要利用dual-patch技術去研究神經元直接連接的相關問題,畢竟后者的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
總結一下,借助于雙光子靶向膜片鉗技術,我們可以實現單細胞水平的分辨率,故而可以在in vivo水平下對單個細胞做whole-cell和cell-attach記錄,因為是在in vivo水平下,所以就可以在細胞水平研究mice在參與某種行為時候的神經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