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所的厄溫·內爾與伯特·薩克曼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開發了膜片鉗技術。這一發明使得記錄單個離子通道的電流成為了可能,這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了離子通道參與的基本細胞過程,如動作電位和神經活動。該教授也因這項工作獲得了199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項技術的成型,應當是電壓鉗技術長期以來的發展和較為成熟的玻璃微電極的問世為重要的節點。二戰以后,分別由Ling(1949)發明的微電極細胞內記錄技術和Cole(1949)首創的電壓鉗技術帶領膜片鉗技術電生理走進了細胞水平。
1964年,Deek,Kern和Traut wein在浦肯野纖維上進行了電壓鉗研究。后來經過不斷改進和完善,逐漸衍生出雙蔗糖間隙、單蔗糖間隙、雙微電極和三微電極等多種電壓鉗方法。雖然電壓鉗技術存在細胞間隙離子濃度易變化、時間和空間鉗位響應較差等問題,但這項技術能夠從復雜的心肌跨膜電流中分離出較為單一的電流進行研究,對各離子成分在動作電位各時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為以后的離子通道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膜片鉗技術最終在1976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中產生。Neher和Sakmann首次使用玻璃微電極吸下一小片細胞膜,從中記錄到了皮安級的單通道離子電流,二人也因為對膜片鉗技術做出的重要貢獻榮獲1991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絕對是近現代以來較為重要的技術之一,其應用的廣度,研究的深度都是史無前例的存在。人們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觀察到更深層次的研究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技術,膜片鉗技術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從此往后細胞水平的電位變化得以被觀察。或許未來將會有更加先進的技術問世,但膜片鉗為電生理做出的貢獻以及鋪墊,注定是一段不可否認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