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Yamamoto和McIlwain首次在腦片上記錄了電生理活動(1966a, b),證實了腦組織在體外也能存活,并保持很好的活性狀態。此后,該方法在生理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并為中樞神經系統生理和藥理學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89年,Blanton將腦片膜片鉗電生理記錄與細胞的膜片鉗記錄結合起來,建立了腦片膜片鉗記錄技術,這為在細胞水平研究中樞神經系統離子通道或受體在神經環路中的生理和藥理學作用及其機制提供了可能性。
在腦片膜片鉗電生理記錄中,實驗者可以按不同的實驗目的直接準確地改變腦片灌流液的成份和條件,如溫度、酸度和滲透壓、通氧狀態、以及離子通道或細胞信號轉導通路的阻斷劑等;另外,實驗者還能借助顯微鏡準確地放置記錄電極和刺激電極,同時,可借助一些特殊的加藥裝置,將一定濃度的藥物加到整個腦片或是腦片上的特定區域上,研究電信號沿神經環路的傳遞規律。在腦片膜片鉗電生理學實驗結束后,活性較好的腦片還可用于生物化學或解剖學的分析。這些優點使實驗者能獲得準確的神經生理學的研究結果,也是其應用較在位大腦廣泛的原因所在。